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第337节 (第2/3页)
宫就缺失了一环。 ??神宫监没了,顶多几天不给老朱扫墓,找人代替容易,可这尚服局一下子没了,不是马上就能找人代替得了的。 ??最让人头疼的事,这事出在后宫,怕绕不过马恩慧,让她知道这些事,不知道会多自责,估计多少天都睡不了一个安稳觉。 ??顾三审也没办法,能查出是尚服局已经是把人打残的结果了,既然人家交代了,自然不会藏着掖着说一半话,能知道是尚服局的人,这都是尾随的结果,天黑光线不好又是黑袍,谁知道长相如何。 ??朱允炆陷入沉默。 ??问题是要处理,但能不能绕过马恩慧是个问题。有些烦忧,朱允炆并不想让自己的女人来承担。 ??“从尚服查起吧,明日她们会出宫采买,由你们来问出消息,能不动刑就不动刑。另外,如此行事……” ??朱允炆下定决心。 ??顾三审有些担忧,道:“皇上,多让其存在于宫中一日,危险必多一分。神宫监出了问题,消息怕封锁不了太久,一旦对方得到消息,很可能会铤而走险……” ??朱允炆轻松地笑了笑,说道:“无妨,明日与后日,朕带太后、皇后等人去后湖散散心。” ??顾三审这才明白朱允炆的用意。 ??朱允炆安排内侍给马恩慧通告下并无大事,便留在武英殿处理奏折,因“教材之争”引发的朝堂攻讦已经越发白热化,每天吵吵嚷嚷,口诛笔伐。 ??但通过纷杂的乱象去看问题的本质,其实是两股势力的第一次爆发。 ??朱允炆借助太祖朱元璋的余威,以雷霆之势,强硬推行了一条鞭法、新军之策、遏田产兼并国策、新商之策,还动了士人阶层的免税田。 ??他们的利益受到了严重的损害,可这些人并没有站起来反抗,原因很简单,他们不敢。 ??朱允炆即位之初,采取的方针是什么,行事风格是什么,他们拿捏不准,而且洪武朝的腥风血雨还没有完全散去,阴翳的天空散发着暴虐的恐怖气息。 ??若是在一开始对抗新皇帝,倒逼朱允炆效仿朱元璋举起屠刀,那很可能再来一次朝廷清洗,民间甚至还会出现“中产之家,大抵皆破”的情景。 ??新官上任还三把火呢,新皇上登基,怎么也得允许他点上几个火堆吧。 ??所以他们选择了忍受,选择了等待,等朱允炆把三把火点完再说,加上朱允炆革新了薪酬制度,让他们在等待中并不觉得漫长。 ??可他们没想到,朱允炆点火点上瘾了,南面弄个工程,北面弄个河道,东面打打倭贼,西面迁下百姓,中间还顺带整顿下教育。 ??通过两年的观察,他们已经清楚了朱允炆的性情与脾气,喜欢玩新花样,但不喜欢打人,更不喜欢杀人。 ??好了。 ??既然死不了,那我们就争取自己的利益吧,说不定还能因铮铮傲骨,留名青史。 ??传统官僚集团开始汇聚力量,并在“教材之争”中宣泄出他们的能量,对准的是革新派系,是朱允炆的改制先锋与主力。 ??比如解缙,坐镇内阁,如没有他屡屡附和朱允炆,很多新政极有可能难产,胎死腹中。 ??比如杨士奇,坐镇国子监,控制着大明当下最主要的官僚培养院,以一己之力推行国子监革新,让杂学彻底站稳国子监,成为了新学与新思想的危险人物。 ??比如姚广孝,别看这个家伙是个和尚,整天吃斋念佛,但其影响力还是很大的,作为英烈碑与报恩寺的监工头子,工部侍郎,翰林院侍讲学士,思政学院博士,此人就是个不安分的主,杂学入国子监,引流民入京师就有他的份,在一些时局的判断上,对朱允炆影响巨大。 ??再比如杨士奇的副手李-志刚,还有那个拉开新政序幕的关键小人物——国子监